说实话,以前一直觉得天干地支特别玄乎,后来看多了才发现,其实就跟我们现在用的数字差不多,只是古人的一套编码系统而已。
据说是从黄帝那会儿开始的,公元前两千六百多年,大挠氏研究天地五行,搞出了十个天干: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,还有十二个地支: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。然后这俩一组合,六十个一轮回,叫六十甲子,也叫花甲,用来记年月日时,贼有规律。
一个月大概是29.53天,一年12个月就是354天左右,可太阳年是365.24天,差了十来天。所以古人聪明啊,就加闰月,从西元前六世纪就开始用十九年七闰的办法,让农历和阳历对上,真的很顶。
他们发现两个新月之间约29.5天,12次就是一年,再配上十天干,慢慢就发展出阴阳合历。真正成熟应该是夏商周那阵儿吧。天干地支也不光是记时间,后来还用在方位、风水、命理上,越用越广,意义也就越来越多了。
天干分阴阳:甲丙戊庚壬是阳干,乙丁己辛癸是阴干;地支也一样,子寅辰午申戌为阳,丑卯巳未酉亥为阴。搭配的时候讲究阳配阳、阴配阴,不能乱来,所以组合起来只有六十种,从甲子开始,到癸亥结束,刚好一个轮回。
现在我们说的甲子年丙寅月戊申日啥的,都是这么来的。比如今年是甲辰年,明年就是乙巳,按顺序往下排,六十年一圈,周而复始。
而且不光纪年,还能纪月、纪日、纪时:
- 年:每一年一个干支,60年一循环;
- 月:正月从寅开始,叫寅月,然后配上天干,比如丙寅、丁卯……十年一个大周期(因为六十个月是一轮);
- 日:每一天也有干支,60天一循环,从甲子日到癸亥日;
- 时:一天分十二时辰,每个时辰对应一个地支,再配上天干,也是从甲子时开始,五天一个循环。
下面那个列表就是完整的六十甲子顺序:
1.甲子 2.乙丑 3.丙寅 ……一直到60.癸亥,清清楚楚,没啥神秘,就是一套古代日历算法。
说白了,干支就是老祖宗为了方便计时发明的一套符号系统,跟阿拉伯数字一样实用。只不过后来被用在八字、风水、择吉这些地方,才显得越来越玄学。但最开始,真就是纯工具,挺好理解的。
据说是从黄帝那会儿开始的,公元前两千六百多年,大挠氏研究天地五行,搞出了十个天干: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,还有十二个地支: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。然后这俩一组合,六十个一轮回,叫六十甲子,也叫花甲,用来记年月日时,贼有规律。
一个月大概是29.53天,一年12个月就是354天左右,可太阳年是365.24天,差了十来天。所以古人聪明啊,就加闰月,从西元前六世纪就开始用十九年七闰的办法,让农历和阳历对上,真的很顶。
他们发现两个新月之间约29.5天,12次就是一年,再配上十天干,慢慢就发展出阴阳合历。真正成熟应该是夏商周那阵儿吧。天干地支也不光是记时间,后来还用在方位、风水、命理上,越用越广,意义也就越来越多了。
天干分阴阳:甲丙戊庚壬是阳干,乙丁己辛癸是阴干;地支也一样,子寅辰午申戌为阳,丑卯巳未酉亥为阴。搭配的时候讲究阳配阳、阴配阴,不能乱来,所以组合起来只有六十种,从甲子开始,到癸亥结束,刚好一个轮回。
现在我们说的甲子年丙寅月戊申日啥的,都是这么来的。比如今年是甲辰年,明年就是乙巳,按顺序往下排,六十年一圈,周而复始。
而且不光纪年,还能纪月、纪日、纪时:
- 年:每一年一个干支,60年一循环;
- 月:正月从寅开始,叫寅月,然后配上天干,比如丙寅、丁卯……十年一个大周期(因为六十个月是一轮);
- 日:每一天也有干支,60天一循环,从甲子日到癸亥日;
- 时:一天分十二时辰,每个时辰对应一个地支,再配上天干,也是从甲子时开始,五天一个循环。
下面那个列表就是完整的六十甲子顺序:
1.甲子 2.乙丑 3.丙寅 ……一直到60.癸亥,清清楚楚,没啥神秘,就是一套古代日历算法。
说白了,干支就是老祖宗为了方便计时发明的一套符号系统,跟阿拉伯数字一样实用。只不过后来被用在八字、风水、择吉这些地方,才显得越来越玄学。但最开始,真就是纯工具,挺好理解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