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牙技术是一种短距微小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,该技术能在建筑环境空间中提供高效能的数据传输和无线控制,数据传翰速率达1Mbit/s。但工作距离较近,仅为10m左右,这个传输距离的发射功率大约为1mW,如果将发射功率增大到100mW,通信距离可达l00m左右。使用加强型蓝牙设备,其工作距离可以拓展到几十米。使用蓝牙的通信安全性相对差一些。蓝牙使用2。4--2。4835GHz的工业、科研和医疗(ISM)全球通用叔段。蓝牙设备的外部无需使用物理线缆进行连接。
Bluetooth SIG的发起公司是Agere、爱立信、IBM、英特尔、微软、摩托罗拉、诺基亚和东芝。2006年10月13日,Bluetooth SIG(蓝牙技术联盟)宣布联想公司取代IBM在该组织中的创始成员位置,并立即生效。通过成为创始成员,联想将与其他业界领导厂商杰尔系统公司、爱立信公司、英特尔公司、微软公司、摩托罗拉公司、诺基亚公司和东芝公司一样拥有蓝牙技术联盟董事会中的一席,并积极推动蓝牙标准的发展。除了创始成员以外,Bluetooth SIG还包括200多家联盟成员公司以及约6000家应用成员企业。
推广蓝牙技术的目的之一是取代现有的数字终端,如计算机、传真机等设备上的有线接口。主要优点是可以随时随地用无线接口来代替有线电缆连接,应用于多种通信场合。现在的智能手机多采用了蓝牙技术。
蓝牙1。1为最早期版本,传输率约在748~810kb/s,因是早期设计,容易受到同频率之产品所干扰下影响通讯质量。蓝牙1。2同样是只有748~810kb/s的传输率,但在加上了(改善 Software)抗干扰跳频功能。蓝牙还有两个通讯距离版本:Class A是用在大功率/远距离的蓝牙产品上,但因成本高和耗电量大,不适合作个人通讯产品之用(手机/蓝牙耳机/蓝牙Dongle等等),故多用在部分商业特殊用途上,通讯距离大约在80~100M 距离之间。Class B是目前最流行的制式,通讯距离大约在8~30M之间,视产品的设计而定,多用于手机内/蓝牙耳机/蓝牙Dongle的个人通讯产品上,耗电量和体积较细,方便携带。无论1。1还是1。2版本的蓝牙产品,本身基本是可以支持Stereo音效的传输要求,但只能够作(单工)方式工作,加上音带频率响应不太足够,并未算是最好之Stereo传输工具。版本2。0是1。2 的改良提升版,传输率约在1。8M/s~2。1M/s,可以有(双工)的工作方式。即一面作语音通讯,同时亦可以传输档案/高质素图片,2。0 版本当然也支持 Stereo运作。现在所使用的蓝牙基本都是2。0的版本。
2009年4月21日,蓝牙技术联盟(Bluetooth SIG)正式颁布了新一代标准规范"Bluetooth Core Specification Version 3。0 High Speed"(蓝牙核心规范3。0版高速),蓝牙3。0的核心是"Generic Alternate MAC/PHY"(AMP),这是一种全新的交替射频技术,允许蓝牙协议栈针对任一任务动态地选择正确射频。最初被期望用于新规范的技术包括802。11以及UMB,但是新规范中取消了UMB的应用。
2010年4月20日,蓝牙技术联盟(Bluetooth SIG)表示,蓝牙4。0技术规范已经基本成型,预计于今年第二季度发布。蓝牙4。0包括三个子规范,即传统蓝牙技术、高速蓝牙和新的蓝牙低功耗技术。蓝牙 4。0的改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,电池续航时间、节能和设备种类上。拥有低成本,跨厂商互操作性,3毫秒低延迟、100米以上超长距离、AES-128加密等诸多特色此外,蓝牙4。0的有效传输距离也有所提升。3。0版本的蓝牙的有效传输距离为10米(约 32英尺),而蓝牙4。0的有效传输距离可达到100米(约328英尺)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蓝牙技术是从IEEE802。11无线LAN技术演化而来,采用扩频技术,工作频段是2。4GHz,传输速率为1Mbit/s。在无线电传翰功率是0dB时,通信范围约为l0m。蓝牙设备工作在全球通用的 2。4GHz ISM(工业、科学、医学)频段,理论上,2。4GHz ISM频段运行的无线技术可将30m内的设备实现可靠连接,传输速率能达到2Mbit/s,而实际上达不到这一指标。
蓝牙技术独立于不同的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,因此应用领域较为广泛。蓝牙力求与不同的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有良好的兼容性。蓝牙技术适用于任何数据、图像、声音等短距离通信的场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