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步
Ctrl+O 打开一张曝光正常的图,星星别太多就行。这张片是 2013 年 10 月 18 日晚上九点多拍的,当时是一个詹姆斯阿德莱德海景教学团的活动。那天满月,月光把前景照亮得挺亮,我用 ISO200 曝光 30 秒就能搞定星空,不过月明星稀,银河没拍到啥好的,但这前景亮度正好适合做星轨。
参数:30秒 f/2.8 ISO200 16mm
设备:Canon 5D mark III + EF16-35mm f/2.8L II USM
第二步
在 Adobe Camera Raw 里简单调一下基础参数,镜头矫正啥的勾上,基本调整完打开文件,再加点曝光 +0.50,高光 +50,清晰度 +10。
第三步
Ctrl +N 复制或者拖个新文件出来,后面擦蒙版混前景的时候能用到,记住不是复制一个层!Ctrl +J 复制一层,然后搞 32、64、128、256 或者 512 层都行,最大值堆叠不需要控制 2 的幂,随便你设定多少层,看你电脑处理速度和想要的星轨效果来定。想更长更圆的星轨就需要更多层,历史记录那里做个快照吧(第二个按钮),随时可以重来。
我这里先选 128 层,其实这之前可以用亮度蒙版降噪一次,但我这个片子才 ISO200,本来就挺干净的,就省了这步。亮度蒙版是比较高阶的东西,不懂的话直接跳过就行。
第四步
打开雪人插件,点堆栈按钮。
参数解释:
缩放就是每张照片相对于前一张的缩放比例,旋转就是角度。
星轨的弧度 = 照片数量(复制的层数)× 插件里的旋转角度。
比如 128 层,旋转 0.25,那星轨实际转了 128×0.25=32 度。
三种效果:
只选缩放 = 放射效果(流星雨爆炸感)
只选旋转 = 圆形效果(传统星轨)
缩放+旋转 = 螺旋星轨
渐隐就是淡入淡出,左边滑块控制淡入,右边控制淡出,两边一起动就是淡入淡出。
锚点坐标:锚点就是旋转中心的位置,X 是横坐标,想居中就拿照片宽度减半;Y 是纵坐标,上下高度。
Ctrl+O 打开一张曝光正常的图,星星别太多就行。这张片是 2013 年 10 月 18 日晚上九点多拍的,当时是一个詹姆斯阿德莱德海景教学团的活动。那天满月,月光把前景照亮得挺亮,我用 ISO200 曝光 30 秒就能搞定星空,不过月明星稀,银河没拍到啥好的,但这前景亮度正好适合做星轨。
参数:30秒 f/2.8 ISO200 16mm
设备:Canon 5D mark III + EF16-35mm f/2.8L II USM
第二步
在 Adobe Camera Raw 里简单调一下基础参数,镜头矫正啥的勾上,基本调整完打开文件,再加点曝光 +0.50,高光 +50,清晰度 +10。
第三步
Ctrl +N 复制或者拖个新文件出来,后面擦蒙版混前景的时候能用到,记住不是复制一个层!Ctrl +J 复制一层,然后搞 32、64、128、256 或者 512 层都行,最大值堆叠不需要控制 2 的幂,随便你设定多少层,看你电脑处理速度和想要的星轨效果来定。想更长更圆的星轨就需要更多层,历史记录那里做个快照吧(第二个按钮),随时可以重来。
我这里先选 128 层,其实这之前可以用亮度蒙版降噪一次,但我这个片子才 ISO200,本来就挺干净的,就省了这步。亮度蒙版是比较高阶的东西,不懂的话直接跳过就行。
第四步
打开雪人插件,点堆栈按钮。
参数解释:
缩放就是每张照片相对于前一张的缩放比例,旋转就是角度。
星轨的弧度 = 照片数量(复制的层数)× 插件里的旋转角度。
比如 128 层,旋转 0.25,那星轨实际转了 128×0.25=32 度。
三种效果:
只选缩放 = 放射效果(流星雨爆炸感)
只选旋转 = 圆形效果(传统星轨)
缩放+旋转 = 螺旋星轨
渐隐就是淡入淡出,左边滑块控制淡入,右边控制淡出,两边一起动就是淡入淡出。
锚点坐标:锚点就是旋转中心的位置,X 是横坐标,想居中就拿照片宽度减半;Y 是纵坐标,上下高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