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看看721A型分光光度计的旋钮和开关,让它们回到零点。
2. 按要求插上电源,按下T键,打开暗盒盖和电源开关,指示灯亮了后预热20分钟。
3. 把波长旋钮调到需要的波长。
4. 拿比色皿分别装B、S、U液,放到检测室(比色皿得先用蒸馏水洗,再用比色液润洗才能装比色液),让B液对着光路。
5. 调面板上的零位细调,让指示为00.0,这就是透射比T的零点,这时候一号会闪。
6. 关上检测室盖。调光量粗、细调电位器,让指示为100.0,得反复弄5、6这两步直到稳定。
7. 按下A键,指示为.000,一会闪,如果指示读数不是比值,就调消光调零电位器,让它达到要求。
8. 把拉杆拉出或者推进去,让U、S液分别在光路下读A值,然后移动拉杆,读B管A值,如果是0,前面读的A值就有效。
9. 稳定的时候,再读一次数,然后按下T键。
10. 打开检测室盖,拿出比色皿,把比色液倒进水槽里,用自来水冲干净,倒扣在铺了滤纸的表面皿里。
11. 关上电源开关,拔掉电源插头,拿出比色皿架,看看检测室里有没有液体溅出来,擦干净。在检测室里放个硅胶袋,合上盖,给仪器套上罩子。
1. 用标准管算测定物含量。实际测定的时候,拿一个已知浓度的测定物跟测定管一样显色处理,读吸光度,再根据(6)式算,就是:
A1 = K1C1l1 ;A2 = K2C2l2。
这里A1、A2分别是已知浓度标准和未知浓度测定的吸光度。
c1、c2分别是已知浓度标准管和未知浓度测定管里测定物的浓度。
因为装标准液和测定液的比色杯长度一样(l1 = l2),所以上面两个式子可以写成:
A1/K1C1 = A2/K2C2……(7)
因为标准液和测定液里溶质是一样的,K值相同,所以(7)式可以变成下面这样:
C2 =(A2/A1)× C1 ……(8)
因为测定液和标准液处理的时候体积一样,所以(8)式可以写成:
m2 =(A2/A1)× m1……(9)
这里m1、m2分别表示标准液和测定液里待测物的含量。(9)式是实验操作里常用的计算式。
1. 仪器得放在稳当的工作台上,不能随便搬,小心震动、潮湿,别让强光直射
2. 按要求插上电源,按下T键,打开暗盒盖和电源开关,指示灯亮了后预热20分钟。
3. 把波长旋钮调到需要的波长。
4. 拿比色皿分别装B、S、U液,放到检测室(比色皿得先用蒸馏水洗,再用比色液润洗才能装比色液),让B液对着光路。
5. 调面板上的零位细调,让指示为00.0,这就是透射比T的零点,这时候一号会闪。
6. 关上检测室盖。调光量粗、细调电位器,让指示为100.0,得反复弄5、6这两步直到稳定。
7. 按下A键,指示为.000,一会闪,如果指示读数不是比值,就调消光调零电位器,让它达到要求。
8. 把拉杆拉出或者推进去,让U、S液分别在光路下读A值,然后移动拉杆,读B管A值,如果是0,前面读的A值就有效。
9. 稳定的时候,再读一次数,然后按下T键。
10. 打开检测室盖,拿出比色皿,把比色液倒进水槽里,用自来水冲干净,倒扣在铺了滤纸的表面皿里。
11. 关上电源开关,拔掉电源插头,拿出比色皿架,看看检测室里有没有液体溅出来,擦干净。在检测室里放个硅胶袋,合上盖,给仪器套上罩子。
1. 用标准管算测定物含量。实际测定的时候,拿一个已知浓度的测定物跟测定管一样显色处理,读吸光度,再根据(6)式算,就是:
A1 = K1C1l1 ;A2 = K2C2l2。
这里A1、A2分别是已知浓度标准和未知浓度测定的吸光度。
c1、c2分别是已知浓度标准管和未知浓度测定管里测定物的浓度。
因为装标准液和测定液的比色杯长度一样(l1 = l2),所以上面两个式子可以写成:
A1/K1C1 = A2/K2C2……(7)
因为标准液和测定液里溶质是一样的,K值相同,所以(7)式可以变成下面这样:
C2 =(A2/A1)× C1 ……(8)
因为测定液和标准液处理的时候体积一样,所以(8)式可以写成:
m2 =(A2/A1)× m1……(9)
这里m1、m2分别表示标准液和测定液里待测物的含量。(9)式是实验操作里常用的计算式。
1. 仪器得放在稳当的工作台上,不能随便搬,小心震动、潮湿,别让强光直射